賴少其作品《抗戰門神》套色木刻一位中國軍人騎著高大駿馬準備出征,村口送別的群眾扛著一幅“慶祝抗戰勝利”的標語。作品以民間習俗中的門神形式,承載抗戰救亡的內容,在1939年春節被大量印刷,被貼在桂林以及抗戰大后方的千家萬戶中,營造了“匹夫有責”的抗戰氣氛。戰旗下,一位中國軍人騎著高大駿馬準備出征,村口送別的群眾還扛著一幅“慶祝抗戰勝利”標語,一幅題為《抗戰門神》的套色木刻,以民間習俗中的門神形式,承載抗戰救亡的內容,在1939年春節被大量印刷,被貼在桂林以及抗戰大后方的千家萬戶中,營造了“匹夫有責”的抗戰氣氛,這幅震撼人心的抗日套色木刻,作者就是當代中國著名書畫大師賴少其。
昨天,是賴少其逝世7周年紀念日,一個題為《賴少其版畫回顧展》在廣州藝術博物院拉開序幕,這也是廣東首次舉行賴少其版畫專題展。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寧生等領導,賴少其的夫人曾菲女士以及老同志、文藝界數百人等出席了開幕式。此次展覽的賴少其近百件作品,包括20世紀30年代寄給魯迅先生并被許廣平巧妙寄存在上海匯豐銀行得以保存的79件版畫的仿真作品,以及《抗戰門神》原作等珍貴作品。
上世紀30年代初,賴少其在廣州市美專學校讀書時,魯迅先生在上海積極倡導新興木刻運動,各種進步版畫社團遂紛紛成立。賴少其與一批青年木刻愛好者組織了“現代版畫研究會”,出版刊物,舉辦展覽。20歲那年,他寫了一篇批判現實主義的小說《刨煙工人》,寄給魯迅先生,并附上幾張木刻,其中有一幅叫《靜物》,畫面上有魯迅先生的《阿Q正傳》,墨水瓶上巧妙地刻了魯迅先生的肖像。
對于這些天真而誠摯的作品,魯迅先生給予熱情的勉勵,將小說介紹到《良友小說》上發表,將《靜物》發表于《文學》雜志上。1934年由李樺在廣州發起成立“現代版畫研究會”,賴少其即以詩文書畫兼備的才干成為最得力的骨干成員。他和李樺等人舉辦過多次木刻展覽,其中,1936年他們受北京全國木刻界聯合會委托舉辦的《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》到上海巡回展出時,身患重病的魯迅先生還親臨現場參觀并和在場的青年木刻家座談,稱贊賴少其是中國“最有戰斗力的青年木刻家”。上世紀50年代初,任上海華東大區美協副主席的賴少其,團結了上海的畫家,營造了一個友好和諧局面;
1959年,他調到安徽任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兼省文聯主席以后,積極挖掘與發揚安徽傳統文化,恢復了近乎失傳的安徽民間鐵畫、磚雕,創出“新徽派版畫”;上世紀七八十年代,創作了大量黃山題材的國畫,其中有懸掛在北京人民大會堂、釣魚臺國賓館以及多個省市的高級賓館、省級會議廳、博物館中,還捐贈給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等,被譽為“新徽派美術”代表人物。
賴少其簡介中國著名作家、詩人、新興版畫運動創始人,1915年出生于普寧華市村,2000年11月28日在廣州因病逝世,享年85歲。